• 中国五条丝绸之路连通世界
  • 来源:本站  作者:卞洪登  时间:2015-01-12
  • 原文章指向地址:【点击】
  •  

     

    (一) 北方草原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东端的中心地在内蒙古地区,这里是草原文化的集中地,也是中西文化和南北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显示出浓郁的草原文化特征。

    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

    对于草原丝绸之路来说,大宗商品交换的需求起源于原始社会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中原旱作农业地区以农业为主,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这种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的关系,是形成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草原丝绸之路之那拉提草原

    (二) 西安,西亚到西欧丝绸之路

     

     

     

                                                                                                               中国到西亚至西欧马可波罗故乡
     
     (三) 南方茶马古道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也称蜀身毒道,是一条起于现今中国四川成都,经云南,到达印度的通商孔道。其总长有大约2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早在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就已开发。它以四川宜宾为起点,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与西北丝绸之路一样,南方丝路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南方丝绸之路的形成:
    南方丝绸之路的提出,是基于以巴蜀文化为重心,分布于云南至缅、印的地区内,近年出土大量相同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不仅有巴蜀文化,而且更有印度乃至西亚的大量文化因素,其时代明显早于经中国西北出西域的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上沪定对广定的运茶人

    (四)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又被称为陶瓷之路。在古代中国即有此项交流,尤其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而言,更是显著。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陶瓷为主要出口物品。
    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阶段:

    形成时期——秦汉时期
    发展时期——唐宋时期
    拓展时期——魏晋南北朝
    繁荣时期——唐宋时期
    极盛时期——元明时期
    转变时期——明清时期

                            

    郑和下西洋
     
    1)        南海航线

    早在汉武帝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缅甸等国,远航到印度的黄支国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然后,从今斯里兰卡经新加坡返航。
     
    这样,中国的丝绸,早在公元前就传入上述各国。自此便有中国丝绸传入今印尼、印度和缅甸,并通过缅甸传到欧洲的大秦(罗马)的这一条途径。
     
    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泉州以及宁波,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东海航线

    东海起航线最早始自周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时,他封箕子到朝鲜,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到达朝鲜,教其民田蚕织作。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由此通过黄海最早传到了朝鲜。中日两国之间一衣带水,通过朝鲜半岛或经由日本海环流水路,交往十分方便。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关于蚕业的传说。据日本古史记载,西汉哀帝年间,中国的罗织物和罗织技术已传到日本。隋代,中国的镂空版印花技术再次传到了日本。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和僧侣往来中国频繁,日本至今仍沿用中国唐代的名称,如:绞缬、腊缬、罗、绸、绫、羽等。宋代也有很多的中国丝绸被运往日本。明代则是日本大量进口中国丝绸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从中国输入的生丝、绢、缎、金锦等不计其数。清朝则从顺治到雍正施行了四十年的海禁。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完全阻碍了清国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使清国丧失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最佳时期,为后来清国百年积弱落后埋下伏笔,清廷则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明初郑和下西洋时,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郑和之后的明清两代,由于实施海禁政策,中国的航海业开始衰败,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消亡了。直到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访粤,标志着美国直达广州的航线的开通。

    (五) 当代丝绸之路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结在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丝绸之路是一条联结东西方、通向世界各地的和平之路;是一条传播中华文化,吸纳世界精华的文明之路;是一条促进沿途各国经济繁荣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增进各国相互了解、亲善往来的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通道,而是一种精神。
       
    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提到的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合作原则,就是当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内核。卞洪登提出新丝绸之路不仅仅是陆上海上草原南方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还有着空中丝绸之路。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丝绸之路精神,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所以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丝绸之路。这便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更广义的丝绸之路。

                                           

     

    重走丝路的意义
    千百年前的丝绸之路让中西方文明融合交流,加速了整个亚欧体系的繁荣发展。不但在中国出现了汉唐盛世,在丝路上的其他国家地区,也纷纷出现了许多盛世文明。

                                            

    重走丝路的意义便是再创亚欧地带新繁荣。今年9月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期间,习近平表示,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先做起来,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习主席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加强道路联通、加强贸易畅通、加强货币流通和加强民心相通的五点方面。
        “
    盘活欧亚地带区域经济,今年提出两条丝绸之路的建设,有两个背景:首先,中国基础设施的能力,比以往大大增强。中国拥有了高铁技术,中国高速公路的里程世界第一;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造船国,造船量是世界第一。
        “
    拥有了强大的造船能力,才能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如今,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现代化进行到了新阶段,目前的开放就不仅仅面向太平洋,而是要西进
       
    其次,欧亚经济带上的一些国家非常希望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希望中国进行投资。另外一方面,中国也需要向外寻找市场,消化过量产能。

                               

                                 

    中国要消化过剩产能,不是简单地关闭工厂,而是要给工厂找到顾客。今后国内不可能有那么多还要再修的铁路和公路,钢铁和水泥怎么办?我们要在国外寻找新的市场,这也是实现中国稳定增长的条件。
       
    打造新的亚欧经济体系,是重走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所在。世界城镇化,则是打造新亚欧经济体系的重要具体表现。古丝绸之路上因为行商需要,出现了各类驿站甚至城市。新丝绸之路将重走历史的道路,在新的丝绸之路上铸建更多更好的城市驿站。
       
    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有促进作用,21世纪丝绸之路是全方位的开放。通过两个丝绸之路,将这一大片地带全部盘活。欧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会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
       
    丝绸之路的城镇化具体表现在五大城市类型,分别是旅游城市、小城镇、驿站、数字化城市以及智慧城市。
       
    最后,在谈及当今世界的数字化以及智慧城市时,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美国洛杉矶的放射性城镇化,人们远离工商业市中心,纷纷前往郊区安家落户。第二个则是日本东京的立体化交通,航空、高铁、地铁以及地下高速的四层立体化。第三个是加拿大的地下城。加拿大因为气候寒冷,常年覆雪,当地便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地下城堡,常年恒温,冬夏适宜。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工作人员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