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六年三月二十四日
作者:清•袁枚3 整理者:卞大军
整理者按:乾隆辛未岁三月,乾隆皇帝首巡江南4,驻跸江宁,遣时任经筵讲官、刑部左侍郎钱陈群5致祭于晋尚书令卞壼(kǔn)之祠,钦赐祭文,复赐颁“典午孤忠”6匾额,洵千载未有之旷典。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前知江宁县事袁枚撰文纪事。光绪廿五年(1899)修纂之《江都卞氏族谱》敬刊此文,以永彰帝德,永奠先灵,并垂奕祀焉。
天子南巡,至于摄山7,命经筵讲官、刑部左侍郎钱陈群,以少牢8祭于晋骠骑(piào,qí)将军9卞公之墓,原任江宁令袁枚纪事于碑,志君恩也。
谨按:忠臣不邀赏于异代而尽节,圣人不责报于泉壤而加恩。
诚以节不可改之,谓“忠”;礼不可废之,谓“典”。死有万端,只疆场之功大;祀有七典10,惟忠孝之道光。
昔东晋凌夷11,强臣跋扈,历阳12当虎牢之险,冠军13怀狼子之心,晁(cháo)错14发大难之端而不知为计,徐福15抱先机之智而不用厥谋,遂至祸起征书,变生戎服,青溪栅16断而台城17气夺,丹阳备彻而建康事危。
当此时也,中原分属五胡,官兵不盈万甲,裙屐(jī)祫(xiá)衣18之子弟,犊(dú)车麈(zhǔ)尾19之清流,莫不足鑋(qīng)于车,炙忘其口。王茂宏20标举海内,竟投苏武之旄(máo);陶士行21摇动义旗,几失桓文之烈。惟公矢志坚石,誓心渥丹,杀贼军中,葬身旗下。痈疽(yōng jū)22新创,袒肩臂以负山河;童子何知,执干戈以卫社稷。朝中瓦石,生则常含;塚内空拳,死而犹握23。海内痛之,朝野惜之,古有“社稷臣公”之谓矣。
然而神仙骨蜕,尚悬冠巾,烈士魂归,常依弓箭。铜驼24星散,谁知司马之诸陵;乔木霜封,尚识将军之古墓。
我皇上思梁栋于前代,买马骨于灰尘,特命大臣刑牲读祭,滴千年之雨露,直到穷泉,感两晋之衣冠,能毋流涕?
不假任昉25之奏,早封安帝26之钱。椒兰27握御手而弥香,日月照幽光而愈大。枚与典守此土获睹恩光,见周武之封比干28,同为舞蹈;闻汉廷之祭杨震29,不愧牺牲。
嗟乎!白骨一抔,增宇宙山川之色,玉卮(zī)30三奠,坚古今忠孝之心。国典攸关,人伦依赖,爰镌(juān)碑碣,用志哀荣。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前知江宁县事袁枚谨撰。
整理者附记:2012年,在民进江苏省委支持下,《关于保护并修复南京卞壼祠墓的建议》、《关于修复仪征卞宝第墓、祠的建议》分列第0494号、0495号江苏省政协提案,海内外卞氏族人为之振奋,激动不已。作为晋尚书令卞忠贞公裔孙、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分行高端专业人才、扬州卞氏家族文化传承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在临近清明之际,幽古思今,发先祖伟大之感慨,怀后人传承之希冀,遂将仅见于《江都卞氏族谱》的随园主人袁枚所撰《赐祭忠贞公墓恭纪碑记》一文进行整理、注解,以奠先人,以飨读者。袁枚文章之名,盛极一时,其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袁枚籍非金陵,然曾出仕金陵,爱金陵灵秀之气,解官归隐于金陵,死后亦葬于金陵,可谓对金陵情有独钟。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工作人员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