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赴韩访问纪实
  • 时间:2011-11-10
  • 原文章指向地址:【点击】
  • 赴韩访问纪实卞元荣写于辛卯初冬
    中国“卞国文化研究会”代表团一行22人于2011年10月25日至29日应邀访问了韩国,代表团团长是中国著名交响乐大师卞祖善先生和中国著名作家卞毓方先生,余为团长助理。对方接待单位是“韩国卞氏大宗会”(即卞氏宗亲会)。

                            参加当地卞氏祭祖活动

    韩国卞氏有近九万人,是除中国外世界上卞氏最集中的地方,全国设有“卞氏大宗会”,下边各地宗支设有分会,宗亲组织机构健全。会长卞元圭今年73岁,诚信睿智,德高望众,曾多次来中国访亲寻根。韩国为什么有这么多卞氏呢?据2010年初在中国注册成立的“卞国文化研究会”考证,天下卞氏皆源于4200年前在华夏建立的卞国。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在夏朝建立前夕,舜帝封黄帝后裔明于卞(即今山东泗水县),建卞明国,明称卞明王,国人以国为姓,遂有卞氏,尔后云散天下。秦末汉初,山东许多卞氏为避“秦役”和战乱而集体移民至南韩,甚至在那里建立了另一个卞国,据历史学家估计,那次移民有数万之众,规模不小。据史书记载唐朝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新罗遣使朝唐帝于蜀”(新罗乃朝鲜古国,与唐朝关系密切),中国皇帝应邀命当时礼部尚书卞源等八人赴韩讲经学。时值安史之乱,是年首都长安被叛军攻陷,安祿山称帝,半壁江山易主,生灵惨遭涂炭,玄宗逃往四川,偏安—隅。安史之乱前后历时近十年,卞源有国难归,不得巳留在异国定居。现在韩国卞氏尊卞源为始迁祖。卞庭实是韩国成宗时期宰相,权倾朝野,卒于公元1630年(中国崇祯三年)。卞庭实是卞源后裔,二者相隔800余年,但谱系大部失考。现韩国卞氏尊卞庭实为一世祖,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公祭其活动。中国和韩国卞氏同宗同祖、血脉相连,是不争的事实。但卞源的祖先是谁?现在尚无定论,是韩国宗亲十分关注的悬念,也是我们今后重点研究课题,将来会有调研结果予以专文论述。

    庭实公之墓在韩国陕川郡草溪村之一山顶处,座北朝南,山青水秀,风水绝佳。墓规格高大,坟山、俑人、祭台、碑等均用上好石料刻成,近四百年过去了,完好如初。庭实公墓往下在半山腰处是飞檐大屋顶建筑“崇礼堂”,其中供奉列祖列宗之牌位,中国称作“寝堂”。山脚下是另一片飞檐大屋顶建筑群,号“聚凤门”,是卞氏宗祠的主体部分,也是卞氏大宗会总部所在。在总部院墙外,还有几座卞氏墓碑和新建的玄通楼。四周则散布着农舍与稻田。

             祭祖始于庭实公墓前,由元圭会长披麻戴孝主持。石供桌上摆满了酒肉蔬果,中国明朝装束的高官、使役不断叩拜献酒进香,重现了宰相当年逝世后的殊荣,意在子孙勿忘,要光前裕后。之后,由大宗会副会长卞廷焕(任国家元老会议共同议长、大邱韩医大学校名誉总长)披麻戴孝于祭台上跪读祭文,声音拖长呈呜咽状,委婉悲凄,虔诚之至。祭文代表了后裔对先祖的无限哀悼、思念、敬仰之情,又是立志奋发光宗耀祖的宣誓。台上台下相呼应,数度行跪拜礼,代表团亦不例外。台下来自韩国各地各卞氏宗支代表约有百余人。之后,全体人员至半山腰“崇礼堂”祭拜列祖列宗,除未读祭文外,其他程序与祭庭实公大致相同。再后,至山脚下祠内,巳是中午时分,广大宗亲在殿外空地上席地而坐,围着一排排小炕桌享用素食简易盒饭。

    代表团被安排在正殿内用餐,与元圭会长等边吃边叙,亲情融融,相见恨晚。几千年了,相逢头一次啊。卞毓方先生致辞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五百年之后还是一家!他的讲话不时博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真是韩愈、欧阳修再世啊!餐后,我方向对方赠送礼品,其中有“血脉相连”和“卞氏图腾始原”两幅书法卷轴,还有毓方、葆彤、正林公的书画作品等。祖善先生当场挥毫泼墨书写了“中韩卞氏友情万古长青”条幅,龙飞凤舞,引来一片喝彩,赠送韩方被视作珍品。

    祖善公年幼时家贫,淘气了父亲不打,罚写字,因买不起墨,便用玻璃板压着字贴,用毛笔沾水描写;又因家穷从小写对联卖,换几文钱补贴家用,未曾想到如此竟练就了一手上等书法。毫不夸张地说,其与毓方公等集名人书法与书法名人于一身。兴龙公也是书法家,他书写的魏碑体“玄通楼”落款被要求注明“中国宗亲卞兴龙书”,其必将见证中韩卞氏友谊天长地久,永不衰竭。正林公设计制作的华夏卞氏㣲章供不应求,韩国宗亲十分喜欢。该徽章呈圆形,直径约一点五厘米左右,背景图案是龙,印刻着红色甲骨文卞字,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卞留念先生此次因公务不能赴韩,拨冗于十月二十四日晚亲临代表团驻地欢叙送行,预祝访问圆满成功。他在音乐上的伟大成就举国公认。但他近年来潜心练字,书法大有长进,自成一体,—字难求之事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代表团中的长河公、庆中公、洪登公、庆林公、卞杰公、艾平公等都是企业界的翘楚,长河公从事中国航空产品开发生产,规模实力令人叹为观止。宜民公是留美法学博士,为社会公平正义而奋斗不巳,等等。纵观4200年历史,黄帝后世多仁德,卞明王、卞随、卞和、卞庄子、卞壸……直至今天,英雄无数,惊天地泣鬼神。人才济济自古以来为华夏卞氏族群之显著特点。

             世界的希望在于弘扬东方文明。敬祖守仁是儒家教诲,不敬祖何以守仁?韩国卞氏传统文化保存得好,令人欣喜。他们敬祖如此虔诚,令人敬佩。因为敬祖守仁,韩国卞氏在当地以忠孝著称,以厚德载物、光耀门楣为己任,口碑颇佳,高官学者巨商等成功人士历代层出不穷,凤呜朝阳者不胜枚举,祖泽千秋啊!这也是我们中国兄弟的光荣和骄傲。与中国明朝戚继光同时代的韩国抗倭民族英雄李舜臣之母亲就是卞氏,李将军是我们的外甥,他及后裔的血管里也流淌着卞明王的血脉。当时正是中韩的联军击败了猖狂的倭寇。

                  祖善、玉山、洪登、遂宏、宜民、兴龙诸公与余等应邀在元圭会长家住宿,共同切磋探讨古卞国及卞氏起源,卞氏的传统理念或精神支柱,主要宗支迁徙情况,乃至聊家常,喝着会长夫人煮得热气腾腾的咖啡或乌龙茶,常至深夜,情同手足。我们是一家人,译成韩语就是:“喔米隔纳米隔”。这是我学会的唯一一句韩语,终身不忘。

                  遂宏公即兴作诗云:“辛卯十月乘瑞风,卞裔赴韩访同宗。群星辉映壮行色,双元会晤亲情浓。草溪祭祖彰孝道,中韩袍泽血脉通。千载岁月真情在,万里征途气如虹。”诗中“双元”是指元圭会长及作为卞国文化研究会会长之笔者。

    其他若干印象

    在韩国连来带去共五天,浮光掠影,有几点印象较为深刻。韩国面积不大,人口五千万,人均GDP二万余美元,是亚洲四小龙之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所至之处,马路街道两侧住宅、商店、饭馆林立,各种彩色招牌广告铺天盖地。人们衣着整齐,精神振作,行色匆匆,很少看到遛湾闲逛者。熟人相见彼此鞠躬问候,彬彬有礼,长幼有序,尤其敬重老者。公共场所清洁卫生,不见吸烟者,也无大声喧哗者,秩序井然。城乡差别不大。翻译卞在瑞先生告诉我,韩国实行全民公费医疗,中小学是义务教肓,一般人生活问题不大。也有乞丐,他们往往是为了追求一种“特定的自由快乐”。子女上大学要自费,对普通家庭有一定压力。私立学校有资源优势,但收费昂贵,非一般家庭可以问津。在韩国也有贫富悬殊的问题。这几年世畀金融危机对韩国影响不大,主要原因一是韩国产业结构较合理健全,科技创新发达,家底厚实抗风险能力较强。二是地处东亚经贸圈,中日韩等经济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三是对付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积累了成功经验,面对这次危机可以做到处变不惊,游刃有余了。

             人民币与韩币的汇率是1:160,两种货币在韩国银行可以兑换,在街头巷尾还有许多民间私营兑换摊点,最近在韩国还可以用中国发行的银联卡消费,很方便。人民币一万元换成韩币就是一百六十万元,一枚硬币就是五千元,用起来还真有点不大适应。韩国职均年收入折合成人民币大约十五万元左右,但物价也贵,如吃一碗普通面条要31元人民币,喝一碗粥配以几样小咸菜和一块煎咸鱼要37元人民币,一斤苹果10元人民币,6个拳头大小的柿子要20元人民币等等。其他日用百货价格也比较贵。以实际购买力论,在韩国年收入十五万元人民币,大致等同于中国年收入七万至八万元左右。有人说在外国赚钱到中国花最合算,反之吃亏,此言有道理。但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也很厉害,物价在不断攀升。

    在韩国到处风光秀丽,景色如画,空气清新,皮鞋数天不擦没事,此与半岛三面临海有关,也与社会文明程度有关。从富川到陕川汽车走五六个小时,沿途大片的水稻巳收割,稻杆用机器打包成球形并裹以雪白的塑料布,一个个散放在田间,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常州长有公见此情景深有感慨地说:“这样做好,中国火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他说此语时心情沉重。韩国山多人多可耕地不多,农业以精细著称,没有抛荒现象,亲见桌面大小一块地也种着水稻,韩国农民的辛勤由此可见。韩国的大米实在好吃,可与中国东北米和天津小站米中的上品比美。

             韩国的餐饮很有特色。在韩国吃正餐往往是米饭加上各种泡菜、咸菜和少量鱼或肉,很少油旺旺的炒菜。代表团曾在陕川一小镇餐馆用午饭,四个人一炕桌,大米饭,佐以十九碟泡菜或小咸菜,辣鲜咸味俱全,最后每人一石碗滚开的大酱汤,其中有肉数片,吃得津津有味。韩国人喜食烤肉,一烤很多油脂滴掉了,剩下蛋白质等居多,又用生菜叶子包裹着吃。在韩国承蒙东道主热情,曾数次进食烤肉,猪肉源自当地黑毛猪,集鲜香嫩于一体,难得。十月二十八日中午,洪登公在首尔宴请代表团全体成员,每人一石锅,滾烫,内中一童子鸡,其腹腔装糯米饭及人参一枝,集饭菜汤于一体,味道鲜美,简单而富有营养等等。总之,韩国人饮食油脂高热量摄入明显低于中国人,韩国大街上的胖子比中国少,据说老百姓总体健康水平较高,长寿者多。该国饮食的科学合理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韩国的便餐也值得—提,如将日本寿司码起来用锡纸包裹呈棍形,握吃便当。又如紫米饭加红枣肉、瓜子仁,呈甜咸味,加工成15厘米X15厘米X5厘米之小方砖形,包以透明塑料,色香味俱佳。

             在韩国生活工作的中国人很多,特别是中国的鲜族同胞,他们有语言上的优势,在餮馆、摊位、旅店,甚至在仁川机场售货部都可以碰到,他乡遇同胞听乡音,实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碰到同胞总要寒暄几句,如哪里人,来几年了,感觉怎么样,真诚与亲切发自内心。这些人为了赚钱养家背井离乡,也很不易,有时话多了会泪汪汪的。祭祖那天,有一年轻女子在祠堂里倒水递茶十分热情,一口中国话,一问她回答道:“父母家住北京人民大学对面,嫁给了韩国卞氏为妻。”我问她生活怎么样?她说还可以。我遂将身上别着的一枚印有甲骨文卞字的胸章取下赠她留作纪念。离开祠堂时,我们的汽车开出了很远,还可以回首望见她那挥手告别的身影。但也有例外,十月二十八日上午,我在首尔“大汉门”一侧欣赏木刻工艺品,内容有中文有韩文,刻得不错。这时背后一男子主动用中文和我搭讪:“刻字人缺右手”,我遂回首礼貌地答话:“哦,先生也是中国人?”他说道:“我不是中国人,我是台湾人。”我看见这是一个中年男子,中等身材,白胖白胖的,衣着整齐。他说完象贼一样迅即离去,眼神慌乱,始终不敢直视我,瞬间我知道了什么叫做贼心虚。刻字人是韩国男子,确无右手,将刻刀绑在残存右臂上,左手挥锤击刀雕刻,能有如此成就,殊为不易。

             韩国文化具有包容性,除韩文外英文、汉语都有一定的普及度。如到处可以看到汉字招牌,还有如大汉门、光化门等等。很多人识繁体汉字,如元圭会长就可以把我们印的中文繁体字《卞氏概述》读下来,理解上也差不多。现在随着中韩交流增多,许多韩国年轻人在学中文。一些韩国商铺老板见我们先用韩语打招呼,见不灵即改用汉语。有一天我和几位同胞逛街,一卖人参制品的韩国小伙子先用韩语招揽生意见我们不解,居然改用汉语对我说:“领导,请进来看看吧。”这大慨是见我穿着中山装的缘故吧,误会了。中韩人种相同,又加上交往源远流长,在那里不象在欧洲或非洲,没有多少陌生感。

             韩国的化妆品享誉中国。韩国妇女很注重仪容,无论老少多画眉点唇,特别是脸部养护的那叫一个白嫩,象什么?最象北京出的老酸奶。这里没有任何贬意。韩国出产的红参水果糖物美价廉,几美元一斤,红参味儿实足,且有一定滋补作用,值得推荐。

             回国后的第二天,和远在英国的女儿通电话,我对她说:“韩国是个很值得看看的国家。”

    结束语

             唐朝是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天宝十二年即公元753年,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传播佛学,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鉴真东渡三年后,天宝十五年即公元756年,虽有安史之乱,卞源仍奉命率队“渡海而东倡兴诗礼”,传播儒学,同时又开异地鼎盛卞氏宗支之端,实乃天下卞氏之幸事。今天卞国文化研究会代表团成功访问韩国宗亲,重启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喝水须记掘井人,实现中韩卞氏文化交流有两位架桥人是不能忘记的:一位是中国盐城卞乃章先生,是老清华大学毕业生;另一位是韩国卞熙龙先生,是著名的气象学专家。他们二位在网上结识闲聊,无意中架起了友谊之桥,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在人类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事例:无心之举或意外发现导致了惊天创举,甚至可以左右历史的进程。我送元圭会长一件纪念品即铜质“马踏飞燕”,意义有三,首先,它作为中国旅游标志之原件出自甘肃汉墓,距今二千余年,当时正是卞氏大规模迁徙韩国之时,它见证了两国卞氏同宗同祖,由合至分的源流过程。还见证了唐天宝年间卞源携经率队东渡新罗的盛况。其次,它还将见证今后两国卞氏友情万古长青。最后,希望常来常往。如果说马踏飞燕在过去是人类幻想的话,今天则早已变成了现实,北京至首尔不足一千公里,飞机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地球变成了村落,很便捷。对此三点意义元圭会长屡屡颔首称是。令人欣喜的是在平等协商基础上,中韩两国卞氏宗亲隔年互访机制巳经建立。《古卞国探考》三集文化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公映,深受好评,正林公表示要将其译成韩语制成碟片赠送对方,元圭会长等听后非常高兴,他们对卞氏文化的酷爱与我们相比毫无二致。最后恭祝元圭会长健康长寿。祝愿韩国宗亲更加兴旺发达。

             附代表团名单:

               卞祖善 卞毓方、卞元荣 卞玉山 卞庆中 卞洪登 卞正林 卞庆林 卞 杰 卞相杰 卞长河 卞兴龙 卞荣勤 卞有成 卞长有 卞宜民 卞遂宏  卞艾平 卞光波 卞文楼 卞正洪 卞乃章

                               作者的信

    尊敬的各位宗亲:大家好!.卞国文化研究会代表团最近成功访韩,特写此文以志纪念,更是对广大宗亲的一个汇报,因水平有限,欢迎批评指正。 

    卞元荣谨笔   2011年11月8日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工作人员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