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岁的卞庄古树
  • 时间:2011-06-30
  • 原文章指向地址:【点击】
  •                          

    乡土风景:百余棵古柿树

         中国菏泽网消息: 菏泽开发区丹阳办事处刘庙社区卞庄村北,有一片茂密的树林。盛夏时节,林中树木参天,蝉鸣阵阵,凉风习习。林子里以高大挺拔的速生杨树为主,但让卞庄人引以为豪的是,这里仍然生长着百余棵树龄达100年以上的古柿树。7月21日上午,75岁的卞学让老人指着一棵直径1米以上古柿树告诉记者:“听老辈人讲,这棵树在明朝初期就有了,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这棵树上结的柿子做成的耿饼曾作为贡品向皇宫进贡。”

         据卞庄村村民卞军田介绍,卞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与曹姓同源,始祖为西周时期的曹国国君振铎。卞庄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建于西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菏泽城最早建立的几个村庄之一。卞庄位于赵王河故道沿岸,大概从元朝开始,卞庄人就开始在赵王河畔种植柿树,到明清时期,卞庄已成为曹州耿饼的重要产地之一。在卞庄村,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朝初期,有一对姓耿的姐妹嫁到这里,带来了耿饼的制作技艺,“耿大姐捏,耿二姐旋”的民谣流传至今,由此可见卞庄生产的耿饼和耿氏有着很深的渊源。

         卞学让等几位老人回忆说,解放初期村里还有柿树1000余棵,每到深秋时节,树上的柿子像红灯笼一样挂满树梢,煞是好看。最大的那棵柿树每年能结“一垛”(1万只)柿子。那时每到秋天,村里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忙着旋柿子、晒柿饼,全村一般年产耿饼2万公斤左右。卞庄的柿子共有八月黄、油卢头、淹柿子、包袱柿子、九月黄等五个品种,其中以九月黄为最佳。用九月黄加工的柿饼出饼率高、含糖量高,结霜好。“把加工好的耿饼泡在热水中,很快就能还原成柿子的原状,用嘴一吸就能把汁吸干。”卞学让对当年耿饼的品质记忆犹新。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卞庄的柿树不断遭到破坏,到现在仅幸存100余棵,树龄从100年到600年不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柿树也分给了个人,有些人出于经济效益上的考虑在柿树周围种上了杨树。由于管理不善,再加上周围高大的杨树与柿树争阳光、争养分,现有的柿树已经很少结果。不过卞学让说,柿园是“铁果园”,也就是说柿树不会衰老,只要管理得当,很多老柿树还会“焕发青春”,结出大量的果实。村民卞学贵也证实,五年前,他家的三棵老柿树由于光照、通风条件较好,还曾    大量结果,做出几十斤优质耿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卞庄村的一些老人开始对古柿树的命运担忧起来。“我们村迟早会纳入城市开发的范围,到时候这些柿树能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村里的老人们经常聚在一起议论这事儿。”卞军田说,“虽然这些柿树已不能产生任何经济效益,但这毕竟是老辈人留下的,决不能毁在我们这一代手里。”这两年,不时有外地的树贩子以几千元一棵的价格来收购古柿树,都被卞庄人断然拒绝。只是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想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对柿树加以保护。

       著名民俗专家、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王洪岳表示,政府的规划、建设、林业、文物管理等部门应对这批古柿树高度重视,因为它们是“活着的文物”,一旦毁掉将不可再生。他建议可以用原地建古柿园或异地移栽保护的办法,也可以将古柿园建成“农家乐”旅游休闲度假场所,用市场机制来保护古柿树。

          这些当年“红极一时”古柿树,如今大多已至风烛残年,只剩下枯干虬枝,但它们历经了岁月沧桑风云变幻,见证了曹州耿饼的辉煌历史,我们不应该把它们抛弃。然而,明天它们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工作人员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