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世家”陶城卞氏
  • 时间:2011-06-27
  • 原文章指向地址:【点击】
  •   江阴陶城卞氏以晋尚书令卞壸为南迁始祖,以南迁26世、宋兵部尚书卞长卿为晋陵(今常州)始迁祖,屡代为官,为常州著名望族。元末,34世孙卞璵为避兵乱,偕从弟卞琳自常州永胜西乡徙江阴,先居历墩,稍后卞璵选址周庄陶城、卞琳选址周庄史村定居,耕种之余,课子孙读甚严。下传四世,已是人丁兴旺,出进士卞荣。

      卞荣(公元1419-1487年),字华伯,号兰堂。明正统九年甲子(公元1444元)举人,十年乙丑联捷进士,试政大司马,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中。在京为官近20年,期间曾“奉命检校戎马南畿,监税河西务,干办金沙洲,所至皆能其官。”卞荣长期为京官,才干是一方面,主要的还在于与他诗书画三绝有关。现他的画已难觅,字尚可发现一鳞半爪,诗文则有大量遗存。卞荣做京官时,就以才思敏捷,顷刻可成数十篇出名,向他求诗求字者不绝。其中不乏达官贵人。到明英宗天顺(公元1457-1464年)时,卞荣厌倦了京官生涯,致仕回归陶城,“尽发古人书读之,益肆力于诗,稳然名震吴越间。……大江南北,无一人不知公名,无一家不蓄公篇”。卞荣门生,无锡吴綎将卞荣诗作汇编成《卞郎中诗集七卷》,从明朱镛成化元年乙酉(公元1465年)为诗集所作的后序中看,七卷所录应是卞荣致仕前的作品,而卞荣归隐陶城后20多年间的作品则未见结集,散失几尽,这实是一大憾事。除诗作外,卞荣为他人写有不少碑铭、序、赞等,翻阅他在世期间江阴、无锡等地编撰的宗谱、文集,就多有发现。

      继卞荣之后,其从侄卞思敏中明弘治八年乙卯(公元1495年)举人,十五年壬戌(公元1502年)中进士二甲第一,赐传胪。为江阴科举历史上的惟一传胪。叔侄俩接连中举,卞氏家族也就成了江阴望族。

      卞思敏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从18岁应试起直到37岁才中举人,44岁才中进士。初授太常寺博士,改南京太常寺博士,擢南京工部都水司署员外郎,升南京户部湖广司郎中,以文字和才干为显贵所重,名誉日隆,而忌者侧目,他难以自安,便自劾归隐。

      一个家族成一大宗族,都有其治家育人的有效法度和规矩。卞荣的诗名和声望,卞思敏主张“耕者就田,读者就塾”、教子“唯耕与读为尔祖世业”的思想,600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江阴卞氏裔孙的行事为人。自卞荣中举至清末,在长达400余年历史中,耕读传家成为该宗族的家训家规,虽未再出举人、进士,然秀才接踵,能诗善文者比比皆是。《江苏艺文志》中有记载的就有6人,《明清江苏文人年表》记录了近10人,卞氏宗谱家集卷也收录了卞荣、卞思敏等12人的诗文约200首(篇)。《江上诗钞》有8人的诗作入选。

      卞景纯(公元1691-1756年),字采金,号甦斋,一号璞斋。终身好学,常以青少年时未遇名师为憾,壮年时得遇小他2岁的阳湖是诚斋。是诚斋才高识博,卞采金即携长、次两子投其门下攻读,学业大进,自觉重获新生,遂改号甦斋。卞氏宗谱收其诗3首,甚佳。卞采金对江阴文坛最大的贡献,是辑编卞荣的遗诗成《卞兰堂诗集》6卷,即后人所称《兰堂集》。

      卞采金生四子,第三子存仁是四兄弟中唯一的太学生,但未见诗作存世,其余三子皆以诗文名重当时。

      江阴卞氏自卞荣、卞思敏兴家起,在长达500多年历史中,正因为历代都出诗人墨客,以诗文名世,又以诗交友,所以卞氏宗谱中,卞氏文人与著名的文人缪诜、赵孟兆页、倪赞、杨名时等都互有赠述之作收录,有贡安甫、高宾等为卞氏作古者撰碑铭,有庄静庵、缪逢垣等为卞氏宗谱作序文,有江苏学政李联琇写陶城卞氏宗祠记。由此也可看出卞氏裔孙能文者不绝,否则,是难以请到这些名家作文的。以诗文著名于世四五百年,且著述流传永久,因此,称江阴卞氏为“诗文世家”当不为过。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工作人员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