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卞祖善:音乐与人生
  • 时间:2011-06-25
  • 原文章指向地址:【点击】
  •   


         现代人提倡胎教,一个幼小的生命未出世前就会接受到音乐的熏陶。其实人的一生都离不开音乐,《摇篮曲》、《结婚进行曲》和《葬礼进行曲》可谓人生三部曲,因此,人的一生都有音乐相伴。

    西欧作曲家谱写了不少摇篮曲,我国作曲家贺绿汀先生所作的《摇篮曲》也很著名。现在给大家介绍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一首《摇篮曲》,它的歌词非常优美,体现了博大的母爱----对幼小生命无微不至的一种关爱。“安睡吧,小宝贝,丁香、红玫瑰轻轻爬上床,陪你入梦乡。愿上帝保佑你,一觉睡到天明。”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有一句名言:“人的上帝就是人自己的本质。”太对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你的思想、言行、气质、举止爱好,都是由你自己的思想意志决定的,所以中国有句俗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任何人都改变不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并且决定了自己一生的道路。

    我想《摇篮曲》里面关于天堂、天使、上帝的词句,更多的是体现了母亲对孩子虔诚、无私的祝福。小孩子听到《摇篮曲》好比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之下;而成年人听到《摇篮曲》,会引起我们对童年的回忆。《摇篮曲》是我们人生的驿站,人之生命最初的一个阶段。

    勃拉姆斯《摇篮曲》的音乐非常纯净温暖,作曲家年轻时在汉堡曾经热恋过合唱团中的一位女歌手,但后来她成了法贝尔夫人,当她生第二个孩子时,勃拉姆斯谱写这首《摇篮曲》为之祝福,把崇高的情谊铸入这首小小的乐曲里面。

    音乐对于人们心灵的陶冶、灵魂的净化,起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并不是说你听了一次音乐作品,就立地成佛了。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以自己为例,音乐既改变了我的一生,也改变了我的个性。我小时候非常贫苦,没有吃的,没有机会上学,后来上小学是为了课间休息时能喝上一碗施舍的粥。13岁那年我流浪到上海,进了上海基督教难童教养院,星期天做礼拜有个唱诗班,我也参加了唱诗班,唱什么歌词现在已记不清了,但是音乐很好听。我这个野孩子开始接受音乐的熏陶,并且被唱诗班弹钢琴的老师黄兰玉看中,他跟孤儿院院长说,我看这孩子挺机灵的,我想教他学钢琴。院长说:“好啊!”天赐良机,我就学起了弹钢琴。我就是这样从孤儿院里走出来的。


         音乐对于人的性格、思想、精神确实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有一盒磁带,是德国作曲家巴赫的一首《咏叹调》,咏叹调实际上就是曲调音乐,庄严肃穆,是一种神圣、虔诚的音乐语言。我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我在生活中感到困惑、痛苦的时候,我就听这首乐曲,听上一二十分钟之后,很明显,我的心态就平和了。请大家听听这首乐曲,体会一下这首乐曲的崇高境界。巴赫对人类的文化有着卓越的贡献,直到今天,无论是业余的音乐爱好者,还是音乐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要接受巴赫音乐的熏陶。

    近年来欧美学者纷纷提出所谓的“莫扎特效应”,说大学生听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可以提高智商。我不知道,年轻的大学生、高中生,对于“莫扎特效应”有没有这种体验。请大家听一下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主题部分。这个主题包含两个乐段,之后是根据这两个乐段所作的变奏,音乐如行云流水、乐如泉涌,像阳光般的温暖,空气一样的清澈。这样的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还有一篇文章里提到音乐疗法,并说当你悲痛的时候,应该听欢乐的音乐。其实正好相反:当你悲痛的时候,你应该接着听悲痛的音乐,把悲痛的情绪完全释放出来。不要企图在你悲痛的时候去寻求欢乐,去听轻快欢乐的音乐,那样会适得其反。

    音乐疗法的临床应用已经比较普遍了。我本人也接受过,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要做手术。手术不大也不小,不用全身麻醉,只需局部麻醉,我自告奋勇,我问医生我能不能歌唱,他说可以。我就唱《命运交响曲》,轻轻地唱。我感觉到我的肌体被锋利的手术刀割开,我的鲜血在流淌……我一点也不紧张,因为我的注意力是在我唱的《命运交响曲》里,我当时就想,这是我人生当中的一次小小的搏斗,我应该有勇气一些。

    年轻人的必经之路,要面临爱情、婚姻和家庭,西方有一种乐曲叫《小夜曲》,最初就是爱情歌曲。最有名的《小夜曲》莫过于舒伯特的《小夜曲》了,钢琴伴奏是模仿六弦琴的,歌声优雅动听,年轻人在向自己热爱的女子倾诉着爱情,充满了柔情。还有一种《小夜曲》,是乐队演奏的器乐曲。在18、19世纪的时候,有很多小型的室内乐,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就很有名,充满了青春的朝气。这部作品并不是为了表达爱情,只是一种室内乐的形式,非常优雅的、休闲的、娱乐性的,也比较高雅的中小型乐曲。这种乐曲很受人们的欢迎,因此,这类作品有很多名作。有柴科夫斯基的《C大调弦乐小夜曲》,德沃夏克的《E大调弦乐小夜曲》,还有英国作曲家艾尔加的《E小调弦乐小夜曲》。

    当然,年轻人不能老是唱《小夜曲》,总要面临婚姻和家庭的问题,而组织家庭会面临更多的思考。爱情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终究要考虑婚姻问题,但可能会遇到麻烦。有一首流行歌曲叫《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你看,已经组织家庭了,他又不回家,这很成问题。

    我想讲一个特殊的例子。我曾经读过一篇《国务委员吴仪本色人生》,最后有这样一段文字:“‘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既然生活给我做了这样的安排,我也不想随意改变它,更不想做违心的事,我相信一见钟情,也相信门当户对。要找到终身的伴侣必须能激起你心灵深处刻骨铭心的爱。”吴仪同志的爱情观值得我们年轻的一代人深思。如果能真像吴仪同志说的那样,找到激起心灵深处刻骨铭心的爱的人,才能做终身伴侣----结婚,那势必就要组织家庭。


        婚礼一般要奏结婚进行曲。最著名的有两首,一首是瓦格纳的歌剧插曲,另一首是门德尔松的作品,这两首通常是连着用,前者作为正式婚礼上主持婚礼时放的音乐,选自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的一段合唱,音乐安详而明亮,有一种崇高的气氛。另一首《结婚进行曲》比较庄重、辉煌。这段音乐作为婚礼完成以后,新人步入洞房的进行曲。这样幸福的时刻,有这样庄严的、辉煌的音乐陪伴人生,也是终身难忘的事。

    人总是要老的,总有一天要死。面对死亡应该像面对生命一样的安详。这是自然规律。我们的老祖宗很想得开。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赞成庄子的办法,人死了以后,鼓盆而欢,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从哲学思想上来说我是赞同的;但从人之常情来讲却接受不了。如果家里死了人,拿着脸盆在门口敲打,并且喊着:“我们家死人了。”就太不近人情了。因为当我们的亲友去世后难免有悲痛之情,不可能那样理智,那样客观,还要庆祝辩证法的胜利,理论上可以理解,但感情上不行。

    我比较欣赏孔子的风度,孔老夫子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所谓“诗经三百篇”,实际是中国最早的民歌集成。当时的每首诗都是可以唱的。问题在于当时是没有科学的记谱法,于是文字流传下来了,音乐却没有流传下来。孔子在音乐上的造诣很高,比如他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可见他很注重精神的修养。现在有一些古琴曲还是孔子传下来的。特别是他在临终前一周,他觉得自己要离开人世了,他给自己唱了一首哀歌,自己为自己开追悼会,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非常超脱,非常安然。

    一个人是否长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要有价值、有作为。人的自然生命不可能不朽,即便是长命百岁,也是历史的一瞬,如果真的能活一万岁又怎么样?算什么呀?有一部电影叫《海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女孩子问:“什么是永恒啊?”有一位长者回答道:“永恒就是小鸟每一千年来一次阿尔卑斯山,用它的喙舔一下,当阿尔卑斯山被小鸟舔平以后,永恒刚过去一秒。”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也不稀罕了,长命百岁已经比较常见。但是人的精神可以无限,可以不朽。比如说贝多芬,他的音乐至今仍然活在人类的音乐生活之中,全世界各个地方几乎每一分钟都在响彻着贝多芬的音乐。贝多芬是不是还活着?所以,当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应该像我们的大诗人徐迟那样的心态。他说:“死亡是一种幸福、超脱,是对生的凯歌,未来正如日之升。”诗人这种开阔的心胸,真是令人鼓舞。个人作为一个生命,社会的一个细胞,自然的消亡是很正常的。当我们的亲朋好友去世的时候,我们会怀念他,往往用葬礼进行曲寄托人们的哀思。

               

    著名电影艺术家赵丹临终前有个愿望,他说我死以后,请为我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在他去世之后,就为他播放了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第二乐章。第二乐章是一首葬礼进行曲。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表达的不是一种个人的伤感,而是社会性的,人类非常庄严崇高的境界。乐曲非常庄严肃穆悲痛深沉,它激励活着的人沿着英雄的奋斗道路继续前进。

    社会在不断前进,人们的思维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的年轻人对生命、爱情、死亡,有自己新的见解。有些年轻人不主张人死之后放葬礼进行曲,希望放摇滚乐,因此就出现了为了尊重他生前的愿望,而在追悼会上放摇滚乐的现象。这很符合年轻人的个性。还有些年轻人说,我死了以后别给我放那么沉重的葬礼进行曲,放轻音乐。非常优美、悦耳的轻音乐,能让大家在心目中保留我一个潇洒的形象和回忆。

    有一天,我接到董竹君女士的小女儿的电话:“卞指挥,妈妈在临终前有一个愿望,她入葬时希望放《夏天最后一朵玫瑰》。您是音乐家,我想您肯定有这个音乐。”我马上告诉她,我不仅有,而且在一盘程琳13岁时录制的录音带里恰恰有这首歌。

    《摇篮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人生三部曲。我们的一生都有音乐陪伴着。但千万不要以为音乐就那么简单。肖斯塔科维奇曾说:“如果把音乐只是理解为摇篮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那就太简单幼稚了。”音乐是很丰富的、很深邃的。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都具有更高的启示。”而贝多芬的音乐就能爆发出人类精神的火花。如《命运交响曲》,贝多芬自己就曾经这样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表达了人类面对命运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请大家注意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带有斗争性的,表现对命运的顽强的斗争意志。第二个主题是抒情的主题,是对光明前景的向往。整个乐章的音乐材料是一鼓作气连成一片的,充满了生命力。尽管这部作品已经问世100多年了,但是现在听起来,仍然如此激动人心。我们要发扬贝多芬精神,勇往直前、不屈不挠。最近出版了一本书《影响人类历史进程100名人排行榜》,我非常喜欢。贝多芬被排在第45名,作者对贝多芬的见解很精辟。我们要更多地聆听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他不仅是德国的音乐家,而且是全人类的音乐家,因为他的音乐至今还在影响着整个人类的音乐文化生活。歌德曾这样说:“他在精神上始终走在全人类的最前面。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赶上他?”当我们迎来21世纪的时候,人类应该具备更多的贝多芬精神。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工作人员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查看留言

  • 会员留言: 尊敬的卞祖善先生,您老的这篇佳作写得相当的好!能使我对音乐有了更深的认识,更深的了解。音乐对人... 2011-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