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卞文瑜:不食人间烟火
  • 时间:2011-06-20
  • 原文章指向地址:【点击】
  •      卞文瑜,约1576 -1655 年,明代江苏苏州人,字润甫,号浮白、萝庵。善山水、树石勾剔,甚有笔意。尝从董其昌讲求笔法,故笔墨亦相近,但落墨太松,失之弱耳。万历三十九年(1611)作荷亭销夏扇,康熙十年(1671)作湖庄清夏扇,均藏故宫博物院。主要作品有《图绘宝鉴续纂》、《明画录》,《桐阴论画》、《江南通志》、《艺芳书画录》、《画史会要》。

     

     

                                               
     
         卞文瑜以擅画山水著称于世,其绘画风格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早年和中年的山水画受赵左影响较深,承袭吴门遗风;同时又从董其昌讲求笔法,将董以笔墨气势取胜的特点与吴门强调诗意的结构布局相结合,形成了其特有的绘画风格。因此后世多用“布局结构殊有思致,树石钩剔颇具笔意”评价他这一时期的作品特点,但过于强调笔墨风趣与形象脱略,故未免缺乏自然山川之真实感,因此对其画又有“落墨太松,失之弱耳”、“山水多滑,少苍老”的批评。彭蕴灿《历代画史汇传》中说他“生平无定居,炉香茗到处自随”,因此后人多以“不食人间烟火”来评价他超脱世外的人生经历。  

         卞文瑜晚年的山水画风格变化较大,开始摆脱赵左的影响,而上追宋元诸家。这一变革主要是受王时敏、王鉴的影响,据王鉴跋卞文瑜《仿古山水册》云:“先生(卞文瑜)学画凡五十载,惟知赵文度(赵左)一派。晚年始与余交,及遇娄东奉尝烟翁(王时敏),乃见画中董、巨及元季四家真迹。每至娄中观古人画,则伏卧其下,不忍释手。”由于结识王时敏、王鉴等人,使得卞文瑜在其晚年得以看到董源、巨然及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等大家的真迹名品,并且潜心临习,因此王鉴评价他晚年的作品:“笔法遒美,元气灵通,与生平画迥不相类。”从卞文瑜传世的作品看,他晚年的画作多题临仿古人之名,且多是小景山水,如故宫博物院藏《仿古山水册》,上海博物馆藏《仿宋元山水图册》,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山水扇面》等,笔墨苍润,意境深远,较其早年、中年学赵左的作品要成熟得多。正如吴梅村在《画中九友歌》中评价卞文瑜时说:“画龛巨幅千峰稠,小景点出林塘幽。晚年笔力真沧州,幅中鹤绿轻王侯。”这是对他晚年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准确概括。

        

           卞文瑜《山楼绣佛图》  卞文瑜《徒壑长林图》    卞文瑜《梅花书屋图》

    在简约与繁密之间——赏卞文瑜《梅花书屋图》

          明清之际的吴伟业,曾作长歌《画中九友歌》,分咏李流芳、程嘉燧、卞文瑜、董其昌、杨文骢、邵弥、张学曾、王鉴、王时敏。其中的卞文瑜,曾随董其昌学画,画风极近董。卞是苏州人,他没有上溯沈石田、文徵明等苏州前辈,却旁骛松江一派,倒是有趣。

          华亭派风格众多,卞文瑜亦偶有师法沈、文的尝试,从他的代表作《梅花书屋图》便能窥其端倪。整个《梅花书屋图》,除了空出上端不画远山不满框满廓这一点有异于沈、文二人外,其山石树屋的技巧,基本无出于吴门一派。细密的皲染、浑厚的渲染,毫无斧凿的痕迹,枯树树株,掩映有清润之趣。矫松、修竹、房舍、曲泉、都处于一种周密的布置之下,令人联想到沈、文二人那种工细风格的山水画。而茅舍却以单线平勾,掩藏于茂林累石之间,构成了平面与厚实、立体的对比。山石以皲法的滋厚为主,而近景作简笔;房舍以简笔为主,而环绕四周的山石树木皆描绘得黝黯沉凝,烘托出繁中之简来。这样的效果,并非所有文人画逸笔草草即能把握恰当。卞文瑜师从董其昌,而董其昌于黄公望、倪云林的简笔得心应手,倘使仅单一效法董其昌,卞文瑜大约也未必能悟出繁密之道。

          卞文瑜的繁密也有一个时代的规定。他可以对一方坡石、一片丛林皲染得十分到家且见厚实,但如若着眼于章法,要将山川树石布置得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却不是其专长——后者的繁密需要的不是笔法技巧的功底,而是经营丘壑的能力,对于卞文瑜而言,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卞所擅长的是江南平远小景,代表着华亭派的“逸”,宋人的千丘万壑与雄浑肃穆他是拿捏不了的;元人的山川茂密如王蒙画风,他亦未必有;即便是沈石田,只要当时还未绝对提倡倪高士的枯寂,也还能画出《庐山高》那样的不朽之作来,卞文瑜却还是不行。

         《图绘宝鉴续纂》中对卞文瑜有这样的评价:

          卞文瑜号浮白,苏州人,善山水小景,颇佳,大者罕见。

         “大者罕见”是卞自己的选择,却也是某种规定,叫他去绘就层峦叠嶂长松大壑,显然是缺乏驾御的胸襟的,小景却是他的拿手好戏。繁密的皲染与繁密的丘壑经营,其间有联系亦有区别,前者一般指向技巧,而后者更侧重章法构图。卞擅长前者,未必就能很好地贯通到后者中去。

    卞文瑜《秋江图》的赏鉴与流传

         明末清初的文人画坛上延续着吴门的遗韵和松江的时风,二者虽然同时存在,但彼此之间的消长却正好相反。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绘画,在明末走向衰落,这主要表现为文氏後人及吴门弟子一味模仿文、沈,缺乏题材和风格上的创新,使得一向强调以“气韵神采”的笔墨效果来表达富有诗意的绘画主题的吴门画派,已失去绘画的内在创造力;相反此时的文人画在董其昌“南北宗”理论的影响下,开始摆脱吴门末流师法近人的弊病,在笔墨风格上远追宋元,特别是从元季四家的画作中寻求新的艺术灵感。这一时期的很多画家都经历了创作思想上的转变,卞文瑜便是这类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此卷《秋江图》,纸本设色,款署“丙戌稍秋画,卞文瑜”,钤“润甫”白文方印。据款署知此画作於清顺治三年(1646),属於他晚年的作品。此画不仅保存了其早先山水画“构思独特,行笔流畅,树石勾剔甚有笔意”的风格,而且吸收了元人枯笔苍劲的特点,将细秀恬静与苍茫简逸有机的结合起来,体现其晚年的笔墨风采和艺术成就。正如清庄缙度在此卷後的跋中所言:“润甫画世不多见,其苍秀润泽之气,溢於楮上,非凡手所能仿佛万一。”这说明此画不仅是卞文瑜山水画的真迹,而且是他晚年的精品之作,画中所表现出的超凡不俗之韵,更是一般人难以仿造的。

       《秋江图卷》不仅是卞文瑜晚年的一件绘画真迹,而且是一件流传有序的作品。据此卷後面庄缙度的跋以及卷包首陈宝琛的题签,可知此画卷在清代曾先後经过姜垓、唐执玉、杨观察、汤贻簃、庄缙度、陈宝琛等人的鉴藏,可谓流传有序。现结合卷尾庄缙度的题跋,将收藏此卷的各个藏家分别考证如下。
     
         此卷在清初为子育所藏,卷尾有姜垓为他收藏此画而题写的五言律诗一首。姜垓,明末清初人,字如须,号石樵,山东莱阳人,崇祯庚辰(1640)科进士,授行人,清人余怀在《板桥杂记》中说:“如须高才旷代,偶效樊川,略同谢傅,秋风团扇,寄兴扫眉,非沉溺烟花之比。”此卷後面姜垓行楷书五言律诗,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文采风流,翰墨余韵,今已难得一见。此画之後的流传,据庄缙度的跋文可知,又经过唐执玉、杨观察、汤贻簃三家收藏。
       
         唐执玉,字益功,江南武进(今常州)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其祖上唐荆川,原名唐顺之,常州人,因爱好荆溪山川,故号荆川先生。明嘉靖八年(1529年)二十三岁中进士,礼部会试第一,入翰林院任编修,文武双全。不但是嘉靖年间的文学名家,古文运动的代表;而且是有名的抗倭英雄,刀枪骑射,无不娴熟,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武术老师。他与归有光、王慎中三人合称为“嘉靖三大家”,著有《荆川文集》十八卷,此书有康熙五十一年(1712)刊本,为唐执玉所勘校。据《清史稿·唐执玉传》记载,唐执玉曾任浙江德清知县时,执法无所挠。後历任奉天府府丞、大理寺少卿,雍正二年迁礼部侍郎。五年擢左都御史,七年命署直隶总督。唐执玉治事勤,重民事,秉公执法,为官清廉,是清代雍、乾时期的名臣。庄缙度跋云,此卷为“荆川先生裔孙中丞唐公执玉故物”,说明曾经唐执玉收藏。

         杨观察之後,此卷又被同乡汤贻簃所得。据庄缙度跋文云:“是卷汤君蓉湖得之吾邑青云里杨氏。……蓉湖名贻簃,工书画,精篆刻,尤善於赏鉴,吾邑中贤士也。”按照庄缙度的说法,汤贻簃为武进书画、篆刻的名家,但在画史上常州地区并没有名叫汤贻簃的书画家,文献中也没有关於此人的任何记载。同一时代在常州的书画家中,只有汤贻汾的名字与其最相似。汤贻汾(1778-1853),字岩仪,号雨生,晚号粥翁,江南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寓居金陵(今南京)。凡天文、地舆、百家之学,咸能深造。书、画、诗、文并臻绝品。弹琴、围弈、击剑、吹箫诸艺靡不精好。太平天国攻克金陵後,阖门殉清廷而死。汤贻汾之妻董琬贞(1776-1849),字双湖,号蓉湖,海盐澉浦人。为清代著名女文学家、书画家。汤氏夫妻在当时常州地区,其子女亦擅书画,有一家合笔之作传世,一门风雅,同以书画闻名,为艺坛佳话。因此,庄氏跋文中所言“汤君蓉湖”可能指得是汤贻汾夫妇,汤贻簃乃笔误;或另有他人,不得而知。

         卞文瑜此卷在常州的先达手中辗转流传的最後一藏家是庄缙度。庄缙度,字眉叔,又字裴斋,号黄雁山樵,亦是江南武进(常州)人。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科进士,官户部主事,浮沉宦海,未竟其用。他是清中期的文学家、书法家和鉴藏家,据《清史稿·文苑传》记载他与吴颉鸿、赵申嘉、陆容、徐廷华、汪士进、周仪颢并称为“毗陵後七子”,以诗词著称於世,有《黄雁山人词》四卷传世。庄氏书法以楷书见长,且金石收藏甚丰,著有《裴斋碑目》一书。此卷传至庄缙度手中後,他非常喜爱,先後於道光甲辰(1844)年、戊申(1848)年、己酉(1849)年在卷後加以题跋,或评此画与作者,或述此画之流传,每有所得,必记录於其上,庄氏对此画之重视可见一斑。他的跋文为我们考订此画的流传,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庄氏之後,此卷流出常州地区,最後被陈宝琛所得。陈宝琛(1848 -1935),字伯潜,号蘱庵,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据此卷包首上题签的书法风格,以及“沧趣楼所藏”的署款可知,此签为陈宝琛所题,此卷在陈宝琛所收藏。“沧趣楼”是陈宝琛的藏书楼,位於在其家乡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所起“沧趣”之名,是含有归隐的意思。清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後,陈宝琛力荐唐炯、徐旭。因唐、徐战败,陈宝琛被兵部议降5级调用,自此隐居家乡二十五年,建“沧趣楼”以自娱。楼内大量贮藏古玩、金石、书画,也是福建省内最大的一座私人博物馆。卞文瑜此卷《秋江图》便是其中的藏品之一。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工作人员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