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卞壸和他的两个儿子在鼓楼一带大战敌军,最终为国捐躯。有感于一家忠孝,东晋皇帝把他安葬在今朝天宫西侧,并建了卞公祠。如今南京市政府决定复建卞公祠和卞公墓,并把这一方案纳入了朝天宫扩容方案。南京市文物局文物处衣志强说:“我们将按清代卞公祠的格局重建,但具体方案还没出来。”
“先有卞公祠,再有朝天宫。”如今朝天宫已成为南京的一大著名景点,游人络绎不绝,却很少有人知道,南京曾经有个卞公祠。
1600年前的英雄
卞壸,何许人也?也许就连老南京都对他不熟悉,很多人还错把壸(kun)当成了壶。
卞壶是东晋初年的著名武将,生于公元281年,今山东菏泽人。卞壸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官宦之家,父亲卞粹兄弟六人同在宰相府任职。
卞公祠代表着“忠孝”:卞壶墓在大成殿西,卞壶字望之,东晋明帝时官至尚书令。成帝立,年尚幼,太后听政,令卞壶和瘐亮共辅朝政。苏峻叛乱时,成帝令他为都督大航东诸军事。咸和三年(238年)二月,卞壶与苏峻战于西陵(今鼓楼岗一带),大败。不久苏峻又攻青溪栅,放火烧省台及诸营寺署。其时卞壶寺署。其时卞壶大病未愈,抱病力战而亡,年仅48岁。他的儿子盼、目宁同时巷战而亡。苏峻之乱平息后,朝廷赠卞壶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忠贞。子盼赠散骑侍郎,目宁赠奉车都尉。晋安帝时,卞壶墓被盗掘,发现尸犹未腐,须发苍白,面貌如生,两手握拳,爪甲透出手背。晋安帝为此敕钱十万,重修卞壶墓。因其父子为国牺牲,历代帝王和地方政府均很重视,曾多次重修,还建忠贞亭,修卞公祠。忠贞亭在宋庆历三年,由叶清臣改名为“忠孝亭”,取父为忠臣、子为孝子之意。
墓曾被盗,祠曾几次被毁
卞壸死后被朝廷厚葬在朝天宫地区,建了卞公墓,后来又修建了卞公祠,竖立了御赐忠节坊,牌坊前凿水井称为忠孝泉井,以纪念卞壸。虽然卞壸父子三人被当时朝廷认为是忠孝之臣,但他死后,还是遭到了侵扰。
卞壸父子三人死后85年,盗墓贼就光顾了卞公墓,还发生了“活见鬼”的事。据说,义熙九年(公元413年),盗墓贼偷盗了卞壸墓,当盗墓贼剖开棺材,想要大捞一把的时候,他发现卞壸皮肤润泽,脸面向生前一样光鲜,两只手都捏着拳头,还长出了能触到后背的长指甲,吓得盗墓贼以为碰到“鬼”了,又把他重新葬了回去。
如今,卞公墓究竟在哪里?只能从老文物专家们的嘴里报出来了,具体方位已经找不到了。老文物专家王引说,卞公墓应该在南京市博物馆西边,“文化大革命前还有墓的,但文革的时候,就被彻底毁坏了。”
而卞公祠,它具体建于何时?已经没有人知道了,有人说是东晋的时候就建了祠堂,有人说是宋代才建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清道光年间,重修江宁府庙的时候,当时政府也重修了卞公祠。当时,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一度把朝天宫一带当成了造火药的地方,在和清朝政府对抗的时候,卞公祠堂一度“受伤”。但,卞公祠最终也没能保留下来。民国年间,当时国民党在这一带建了首都高等法院,后来陆陆续续有了民房,大量居民的到来,让卞公祠由一个祠堂成了居民居住地。
如今的卞公祠旧址
冒着大雨,在朝天宫西南,顺着只有一人宽的青石小道,可以看见已经剥落的忠节坊、被当成费井的忠孝泉井以及两块石碑。而卞公祠旧址,已是密密麻麻的居民楼,只有偶尔看到的青石柱础,还能依稀辨出这里曾经是体量很大的卞公祠了。
忠节坊:“忠”字难辨
卞公祠牌坊依旧留存在一条笔直的巷子里,牌坊是青砖的,已经斑驳得厉害,上书“御赐忠节坊”不过“忠”字已经辨不太清。住在巷子口的一位刘老太太说她已经在这里住了60多年,知道这就是当年卞公祠前面的牌坊。
刘老太太说,原来牌坊的后面就是卞公祠,一个大祠堂,大概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破坏了。现在这里盖起了房子,住满了人家,很多地方窄得只能一个人通过。居民们也知道这里就要拆迁了,“听说拆迁办的人已经住进来了,正在摸底呢。”虽然住了几十年的老居民都舍不得离开这里,但听说要复建卞公祠,也都挺支持。
忠孝泉井:600年老井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离牌坊不远处有一口枯井,可能是怕孩子玩耍时掉进去,上面还盖了一块石棉板,掀开一看,里面蛛网密布,脏臭可见可闻。“这就是忠孝泉井!”要不是当地居民指着井栏边的几个字告诉记者,还真难想像这是一口有着六百年历史的井。井栏边刻有“忠孝泉井”以及“永乐十五年”几个字,井被一堆杂物围绕,毫不起眼,俨然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而就在井的对面有一棵枝叶繁茂的银杏树,据居民徐先生说,这棵银杏树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了,与这口井也做了500年的“邻居”。虽然“忠孝泉井”已经不冒泉水了,但在朝天宫住了20多年的老文物专家王引,对这口井却有着深厚感情。他说,关于这口井有很多掌故,其中的一个还和朱元璋有关。朱元璋稳固政权后,要建大明王朝,于是广纳人才,把当年的举子们聚集到朝天宫集中培训,专门培训内外政策,培养成后,所有举子都要在朝天宫对天子行朝拜礼,朝天宫就此得名。这还不算,朱元璋认为朝天宫边上有墓不吉利,他就想把卞公祠和墓迁走。但有一天晚上,朱元璋做了一个噩梦,梦中他看到一口井,井边站了一个白衣女子,这个女子指着朱的鼻子骂道:“你的大明江山这么大,难道你就容不了七尺坟墓?他也是为国捐躯的。”朱元璋听后,出了一身汗,祠堂和墓就不迁了。之后,朱元璋的儿子朱棣感于卞壸父子的“忠孝”,就在祠堂附近特意凿了一口“忠孝井”。
两块石碑:命运截然不同
卞公祠有两块石碑,一块有人说是东晋时候就有了,还有一块是道光年间才立的,但两块石碑的命运却迥然不同。在南京市博物馆的库房里,一个高达2.2米的青石碑赫然立在雨中,碑上的字迹依旧清晰,上面写着“晋尚书令假节领军将军赠侍中骠骑将军成阳卞公墓”。这块碑,博物馆“看管”它已经有7年了,2000年,博物馆扩建库房,怕这块碑受到损伤,于是把它平移了近100米,搬到了库房外,细心照料。
虽然和南京市博物馆只有一墙之隔,立于道光年间的石碑却已经被居民当成了一堵“墙”。经附近居民不经意的提醒,在一个居民家的角落里找到了这块碑,碑前放了一辆自行车,一些废弃物堆积在周围。虽然距今只有200年左右,但这块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了,碑的正面还被一大块红色的漆给遮了。而把碑当墙用的居民告诉记者,他们也是没办法,这一带寸土寸金,他们也只好把文物当墙用了。
博物馆的人还告诉我们:“卞家后人早已搬离这一带,走了。已经找不到住在哪里了。”
卞壸是东晋初年的著名武将,与重臣王导同朝为官,官拜尚书令。东晋时,大将苏峻拥兵作乱,卞壸和他的两个儿子壮烈殉国。东晋皇帝为了纪念卞壸及其儿子,便把他安葬在今朝天宫西侧,建了卞公墓,后来又修建了卞公祠,竖立了御赐忠节坊,牌坊前凿水井称为忠孝泉井。
复建的卞公祠为明清风格
此次卞公祠的恢复,将与卞公墓、忠节坊和忠节泉融合在一起。复建的卞公祠为明清风格的江南祠堂建筑,白墙灰瓦,其间还会点缀园林小品。到了明年,南京的市民将有望看到这个体量很大的“忠孝”卞公祠了。
金陵冶城山卞壼祠墓图
卞壸字望之,济阴冤句人。父粹,张华婿也。壼弱冠有名誉,晋元帝镇建邺,召为中郎,甚见亲仗。明帝时,领尚书令,与王导俱受顾命,辅幼主。导称疾不朝,而私送车骑将军郤鉴。壼以导亏法从私,无大臣之节,御史中丞钟雅阿挠王典,并请免官,举朝震肃。壼断裁切直,不畏强御,干实当官,以褒贬为已任,不肯苟同时好。
庾亮将召苏峻,壼固争,谓亮曰:“峻拥强兵,多藏无赖。且逼近京邑,路不终朝,一旦有变,易为蹉跌。宜深思远虑,未可仓卒。”亮不纳。司马任台劝壼宜蓄良马,以备不虞。壼笑曰:“以逆顺论之,理无不济。若万一不然,岂须马哉?”峻果称兵,诏以壼都督大桁东诸军事,率郭默、赵胤等与峻大战于蒋陵西,为峻所破,死伤千数。
峻进攻青溪栅,壼与诸军拒击之。贼放火烧宫寺,六军败绩。壼时发背创犹未合,率厉散众及左右吏数百人苦战,遂死之,时年四十八。二子眕、盱见父没,相随赴贼,同时见害。母裴氏抚二子尸哭曰:“父为忠臣,尔为孝子,复何恨乎?”徵士翟汤闻而叹曰:“父死于君,子死于父。忠孝之道,萃于一门。”时羊曼、周导、陶瞻等同见害。贼平,壼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諡忠贞,祠以太牢。世子眕,散骑侍郎;盱,奉车都尉。第三子瞻,广州剌史。瞻弟眈,尚书郎。
晋末,盗发壼墓,尸僵,须发苍白,面如生。两手悉拳爪,甲穿达手背。安帝诏给钱十万,以修茔兆。
—— 《 至大金陵新志 卞壼传 》
七日早,游天庆观,在冶城山之麓。地理家以为此山脉络自蒋山来,不可知也。吴、晋间,城垒大抵多因山为之。观西有忠烈庙、卞壼庙也。以嵇绍及壼二子眕、盱配食。绍死於惠帝时,在壼前,且非江左事,而以配壼,非也。庙後丛木甚茂,传以为壼墓。墓东北又有亭,颇疎豁,曰忠孝亭。亭本南唐忠贞亭,後避讳改焉。忠贞,壼谥。今曰忠孝,则并以其二子死父难也。
—— 陆游《 入蜀记 》
原卞壼墓在金陵冶城山下,墓道坐南朝北,晋末即被盗掘。后经修葺,改为墓道坐北朝南,至明代时形成前祠后墓的规模。称忠烈庙,原应称为忠贞庙(卞壼谥忠贞),因避宋代皇帝庙讳,改称忠烈。自南而北,前有山门、全节坊、享堂、裴夫人祠,后有忠孝碑亭、封土堆。牌坊前西南侧尚有古井亭。卞壼墓的东侧依山而建的是朝天宫,南宋称天庆观,明代因百官在此演习朝仪,改名朝天观,后称朝天宫,改建为为江宁府学祭祀孔子之所。
这一格局自明至清迭有损益。清高宗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御书“典午孤忠”匾额一块,悬挂在享堂之上。至民国战乱,及至建国后,卞壼祠墓为民居侵占。
今卞壼墓为2008年重新整修后的面貌。前有全节坊,后有享殿的遗址,安放有柱础位置。最后为忠孝碑亭。亭内安放清代两江总督陶澍于道光年间题刻的“有晋父子忠孝卞公之墓”墓碑一块。
《江都卞氏宗谱》所载根据明代方志绘制的卞壼祠墓图。
《淳化阁》帖所刻卞壼书法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工作人员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