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卞之琳
  • 时间:2011-06-01
  • 原文章指向地址:【点击】
  •       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门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2000年1月,卞之琳获得了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同年12月逝世。
                          
     
            卞之琳192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较多地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并开始新诗创作。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卞之琳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
    主要作品
            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数行集》(收入《汉园集》1936)、《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1942)、《雕虫纪历1930-1958》(1979)等。
                                      
           卞之琳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抗日战争期间曾前往延安和太行山区访问,诗风有所转变,歌唱人民的战斗生活。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份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
      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物件。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
    诗歌创作特点
     卞之琳原受“新月派”的影响,但其很快就走向了现代诗风。
     其前期诗作,内容多写下层社会生活,并探索宇宙与人生哲理。卞之琳以“我”为主,将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小说化、典型化、非个人化的“戏剧性处境”融汇在一起,并将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重暗示性”和“亲切感”融汇在一起,形成了“平淡中出奇”,“用冷淡掩深挚,从玩笑出辛酸”的特殊风格。他的诗显示出一种着意克制感情的自我表现,追求思辨美的“非个性”倾向的特色。在语言上,他则追求在口语基础上实现欧化词汇、句法与中国文言词汇、句法的杂糅。另外,他的诗由于重意象创造而省略联络,因而诗意大多晦涩。
      1、 闲适小品
       2、“鲁迅风”杂文
     
    创作历程
        14岁第一次买了一本冰心的诗集《繁星》,从此对新诗发生兴趣。
      192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
      1930年开始写诗,此后不断发表新诗和翻译文章。 
      1933年出版诗集《三秋草》。
      1935年出版《鱼目集》。
      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出《汉园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抗日战争时期,卞之琳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38-1939年去延安和太行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访问,并一度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此行促成他创作诗集《慰劳信集》与报告文学集《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作品歌颂了抗日战士和群众,记叙了抗日根据地部队的生活。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2年《十年诗草》出版。
      1946年到南开大学任教。次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牛津从事研究。
      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研究员。
      1949年回到北京,先后任职于北京大学、北大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等机构,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的研究、评论和翻译。
      1951年出版诗集《翻一个浪头》。1979年出版自选诗集《雕虫纪历1930~1958》。
      1949年起,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964年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W.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作品的翻译、研究,着译有《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英国诗选》等。此外还出版诗论集《人与诗:忆旧说新》。
     
    卞之琳:人在风景中
      卞先生去世前好几年就不出家门了。热心的年轻人张晓强倒不时去看望看望他,回来还告诉我们一个他的发现:"卞先生喜欢吃炸马铃薯片。""为什么?""他喜欢听马铃薯片咬碎时发出的响声。"我听了一怔,心想:卞先生真寂寞。
      写过冯至、李健吾后,还想说一说卞之琳。这三位都是人也好学问也好的老前辈,但"文革"前年轻人对他们的称呼是不一样的。我们不管当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的冯至叫冯所长,而是亲切地叫他冯至同志;李健吾是党外人士,我们尊敬地叫他李先生,或健吾先生;卞之琳呢,我们干脆叫他老卞,可是他是老前辈中最能和青年人打成一片的。
      卞先生很规矩谦和,但也常常出人意外。他是莎士比亚专家,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却写了一部很有分量的研究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著作---《布莱希特印象记》;他是诗人,但六十年代初他投寄给《北京晚报》的却是杂文《漏室铭》。这篇分两天登完的文章,讲述他遭遇的居室漏雨之苦,行文诙谐,怨而不怒。《北京晚报》是当时北京唯一的一家晚报,发行量极大,卞先生一时间也因此在北京老百姓中间获得了知名度。一次到医院看病,医生见到病历上的名字,就问:"您就是写《漏室铭》的吧?"卞先生哭笑不得。
      卞先生很方正、耿直,但说话爱绕弯子,有人因此觉得他说话啰嗦,但牛汉先生说:"卞先生即使啰嗦也啰嗦得可爱。"这是因为卞先生这个人可爱。
      照我说,"绕弯子"是卞先生的一个独特的思维方式。他的文章,如上边提到的《布莱希特印象记》、《漏室铭》,都被他"绕弯子"绕出了深刻的精彩。我现在想,就是他的那首名篇《断章》,好像也是有卞之琳式的"绕弯子"痕迹。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有了"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一"绕",就默契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在桥上看风景的人,也就进入了风景之中,卞之琳于是给我们拓开了一个新的审美空间。从此我们再读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就有了"人在风景中"的联想,因为"相看两不厌"的诗人与敬亭山,都成了我们的审美物件。
      《断章》是卞之琳不朽的代表作。卞先生去世,有家报纸的标题是《写〈断章〉的人去世了》。 
     

     

     

     

     

     

     

     

    尺八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
    从夕阳里,从海西头,
    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
    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
    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
    听了雁声,动了乡愁,
    得了慰藉于邻家的尺八。
    次朝在长安市的繁华里
    独访取一枝凄凉的竹管……
    (为什么年红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
    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一枝尺八,
    尺八乃成了三岛的花草。
    (为什么年红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
    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海西人想带回失去的悲哀吗?


     

    寂寞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
    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
    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
    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
    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音尘

    绿衣人熟稔的按门铃
    就按在住户的心上:
    是游过黄海来的鱼?
    是飞过西伯利亚来的雁?
    “翻开地图看,”远人说。
    他指示我他所在的地方
    是哪条虚线旁的那个小黑点。
    如果那是金黄的一点,
    如果我的座椅是泰山顶,
    在月夜,我要你猜你那儿
    准是一个孤独的火车站。
    然而我正对一本历史书。
    西望夕阳里的咸阳古道,
    我等到了一匹快马的蹄声。


     

    距离的组织

    想独上高楼读一遍《罗马衰亡史》,
    忽有罗马灭亡星出现在报上。
    报纸落。地图开,因想起远人的嘱咐。
    寄来的风景也暮色苍茫了。
    (醒来天欲暮,无聊,一访友人吧。)
    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
    哪儿了?我又不会向灯下验一把土。
    忽听得一千重门外有自己的名字。
    好累呵!我的盆舟没有人戏弄吗?
    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


     

    旧元夜遐思

    灯前的窗玻璃是一面镜子,
    莫掀帷望远吧,如不想自鉴。
    可是远窗是更深的镜子:
    一星灯火里看是谁的愁眼?

    “我不能陪你听我的鼾声”
    是利刃,可是劈不开水涡:
    人在你梦里,你在人梦里。
    独醒者放下屠刀来为你们祝福。


     

    鱼化石(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象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半岛

    半岛是大陆的纤手,
    遥指海上的三神山。
    小楼已有了三面水
    可看而不可饮的。
    一脉泉乃涌到庭心,
    人迹仍描到门前。
    昨夜里一点宝石
    你望见的就是这里。
    用窗帘藏却大海吧
    怕来客又遥望出帆。


     

    雨同我

    “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
    “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
    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
    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

    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
    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
    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
    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隔江泪

    隔江泥衔到你梁上,
    隔院泉挑到你杯里,
    海外的奢侈品舶来你胸前,
    我想要研究交通史。

    昨夜付一片轻喟,
    今朝收两朵微笑,
    付一枝镜花,收一轮水月……
    我为你记下流水账。


     

    灯虫

    可怜以浮华为食品,
    小蠓虫在灯下纷坠,
    不甘淡如水,还要醉,
    而抛下露养的青身。

    多少艘艨艟一起发,
    白帆蓬拜倒于风涛,
    英雄们求的金羊毛,
    终成了海伦的秀发。赞美吧。

    芸芸的醉仙
    光明下得了梦死地,
    也画了佛顶的圆圈!

    晓梦后看明窗净几,
    待我来把你们吹空,
    象风扫满阶的落红。


     

    妆台(古意新拟)

    世界丰富了我的妆台,
    宛然水果店用水果包围我,
    纵不废气力而俯拾即是,
    可奈我睡起的胃口太弱?

    游丝该系上左边的担角。
    柳絮别掉下我的盆水。
    镜子,镜子,你真是可憎,
    让我先给你描两笔秀眉。

    可是从每一片鸳瓦的欢喜
    我了解了屋顶,我也明了
    一张张绿叶一大棵碧梧——
    看枝头一只弄喙的小鸟!

    给那件新袍子一个风姿吧。
    “装饰的意义在失却自己,”
    谁写给我的话呢?别想了——
    讨厌!“我完成我以完成你。”


     

    无题(一)

    三日前山中的一道小水,
    掠过你一丝笑影而去的,
    今朝你重见了,揉揉眼睛看
    屋前屋后好一片春潮。
    百转千回都不跟你讲,
    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载你
    你的船呢?船呢?下楼去!
    南村外一夜里开齐了杏花。


     

    无题(二)

    窗子在等待嵌你的凭倚。
    穿衣镜也怅望,何以安慰?
    一室的沉默痴念着点金指。
    门上一声响,你来得正对!
    杨柳枝招人,春水面笑人。
    鸢飞,鱼跃;青山青,白云白。
    衣襟上不短少半条皱纹,
    这里就差你右脚─这一拍!


     

    无题(三)

    我在门荐上不忘记细心的踩踩,
    不带路上的尘土来糟蹋你的房间
    以感谢你必用渗墨纸轻轻的掩一下
    叫字泪不沾污你给我写的信面。
    门荐有悲哀的印痕,渗墨纸也有,
    我明白海水洗得尽人间的烟火
    白手绢至少可以包一些珊瑚吧,
    你却更爱它月台上绿旗后的挥舞。


     

    无题(四)

    隔江泥衔到你梁上,
    隔院泉挑到你怀里,
    海外的奢侈品舶来你胸前;
    你想要研究交通史。
    昨夜付出一片轻喟,
    今朝收你两朵微笑,
    付一支镜花,收一轮水月……
    我为你记下流水帐。


     

    无题(五)

    我在散步中感谢
    襟眼是有用的,
    因为是空的,
    因为可以簪一朵水花。
    我在簪花中恍然
    世界是空的,
    因为是有用的,
    因为它容了你的款步。


     

    像一个天文家离开了望远镜,
    从热闹中出来闻自己的足音。
    莫非在自己圈子外的圈子外?
    伸向黄昏去的路像一段灰心。


     

    忙碌的蚂蚁上树,
    蜗牛寂寞的僵死在窗槛上
    看厌了,看厌了;
    知了,知了只叫人睡觉。

    蟪蛄不知春秋,
    可怜虫亦可以休矣!
    华梦的开始吗?烟蒂头
    在绿苔地上冒一下蓝烟吧?


     

    墙头草

    五点钟贴一角夕阳
    六点钟挂半轮灯光
    想有人把所有的日子
    就过在做做梦,看看墙
    墙头草长了又黄了


     

    小时候我总爱看夏日的晴空,
    把它当作是一幅自然的地点:
    蓝的一片是大洋,白云一朵朵
    大的是洲,小的是岛屿在海中;
    大陆上颜色深的是山岭山丛,
    许多孔隙裂缝是冷落的江湖,
    还有港湾像是望风帆的归途,
    等它们报告发现新土的成功。

    如今,正像是老话的苍海桑田,
    满怀的花草换得了一把荒烟,
    就是此刻我也得像一只迷羊
    辗转在灰沙里,幸亏还有蔚蓝,
    还有仿佛的云峰浮在缥渺间,
    倒可以抬头望望这一个仙乡。


     

     

    大车

    拖着一大车夕阳的黄金,
    骡子摇摆着踉跄的脚步,
    穿过无数的疏落的荒林,
    无声的扬起一大阵黄土,
    叫坐在远处的闲人梦想
    古代传下来的神话里的英雄
    腾云驾雾去不可知的远方──
    古木间涌出了浩叹的长风!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工作人员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查看留言